摄像机-哈苏:哈苏
ylbtech-摄像机-哈苏:哈苏 |
哈苏(Hasselblad)长达 78 年(至2019年)的相机历史,深耕于中画幅相机。打造了庞大完整的中画幅相机系统,沉淀了多年在相机领域的技术,从胶片到 1 亿像素,变的是看得见的外观,不变的是对影像的追求。
1.返回顶部 |
- 中文名:哈苏
- 外文名:Hasselblad
- 始 于:1941年
- 产 品:哈苏相机,感光材料
- 创始人:维克多·哈苏
目录
2、2.返回顶部 |
历史沿革

战争结束后,为了实现生产民用相机的梦想,哈苏先生和团队全力以赴,终于在1948年10月6日,推出了第一台民用相机—哈苏1600F。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时,曾说道:“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而这经典的一步,则由哈苏见证。 诸多经典照片,如披头士乐队穿越AbbeyRoad马路、著名摄影师阿尔伯特·沃森为乔布斯拍摄的黑白肖像,都出自哈苏相机。 76年以来,哈苏相机见证并记录了人类发展史上众多永恒瞬间。哈苏相机展现的摄影艺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看世界的新窗口。 2018年8月23日,大疆发布“御” Mavic 2系列无人机,将哈苏影像与光学变焦技术融入更为先进的飞行平台。
哈苏相机
1)早期的F系列相机
1)F系列
早期的F系列相机
2)S系列
超广角S系列相机 单反相机广角镜的像差与畸变校正是个技术难题。当时由于非球面技术尚未开发,光学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苏则另辟蹊径,采用旁轴取景,舍去了反光镜,则能使镜头后镜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这样使畸变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苏发布了基于这一技术的SWA广角型相机。这台旁轴取景、机身极短的相机,将视角极广的38毫米镜头固定于机身(相当于135相机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别明锐,解像力极高,没有线性变形,层次丰富,其影像质量能与当年4×5座机的广角镜相媲美。SWA相机在1954年的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大出风头,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SWA的C镜头在1982年改换成CF镜头,机顶水平仪改设到取景器内,改型后称为SWC/M型。后来的最新型号被称为903SWC,售价高达46000元人民币,是哈苏唯一的一款固定镜头的中画幅相机。3)503型
500系列的的“主干”503型 1957年,是哈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哈苏500系列的首台相机500C率先采用镜间叶式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尽管最高快门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门精度及快门寿命有明显的提高。首次实现的全程闪光同步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首创的镜间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是中画幅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摆脱了对焦、拍摄收放光圈的繁琐操作程序。500C开创了500经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苏占领中画幅相机滩头阵地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使哈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平心而论,500C尚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取景器不够明亮;焦长大于150毫米时,取景器未能显示整幅影像等等,但这些终归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对焦屏改成了可换式;1982年CF镜头取代了C镜头,使500系列更趋成熟。1988年的503CX取代了500C/M。这是500系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干——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机。503CX首次采用“镜后焦平测准闪光灯曝光系统”(TTL),并引进了 美能达的Acute Matte-D型对焦屏技术,使取景器明亮了许多。同时推出的专业闪光灯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苏机械相机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503CX仍继续改进,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机型503CXⅠ问世,其特点是: 1、加大了快门按钮的直径,使手感更柔顺,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门锁钮,以免操作中无意锁上快门。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转曲柄为可卸式E型曲柄(这是503CXⅠ能安装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则不能的关键所在)。 3、机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机身座部新增一个3/8英寸螺丝孔,兼备了对各种三脚架的适应性。并增设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机身受损。 4、503CXⅠ机身增设的接座,可容纳6×4.5及全景片幅的挡板。 哈苏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它的出现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该机首次采用滑动反光镜系统(GMS)。每次快门上弦时,反光镜在回落的过程中会向下滑动约3毫米距离,从而使配用焦距长于150毫米的镜头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时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摄模式:S-单张拍摄;C-每秒0.8幅的连续拍摄;M-多重曝光;RC-遥控拍摄。10米内的红外线遥控对于微距摄影,非常实用,是机械相机具有开拓意义的一种改进。503CW还有反光镜预升功能,使用RC模式时尤为方便实用。在配用CW卷片器后,对于手持拍摄来说,由于右手握持承担重量,同手食指释放快门,减轻了释放快门的手震。CW卷片器的开发,使503系列步入颠峰。4)EL型
500系列中的EL型
5)C型
500系列的“枝干”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动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
6)2000系列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纪70年代,相机开始朝电子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哈苏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时又不愿放弃原始设计的概念。1977年发表的2000FC正是这样的一种“矛盾”机型——虽增设1/2000秒的电子焦平快门,基本框架却还是不落窠臼: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装卸后背时金属帘幕快门极易受损起皱。(如今的基辅88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哈苏公司接到用户投诉后,迅速作出改进。2000FC/M就是后来推出的改进型。巧夺天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后背卸除机身的刹那,快门帘会自动缩回机身,帘幕就此免遭其损。 2000系列的主要优势还是来自配套镜头。当时卡尔·蔡司为其配套的被称为“F”的镜头,均是全新设计,拥有更大光圈的优势(除标头外,较同型号的“C”镜头要大一挡光圈)2000型同时又能兼容C系列镜头。后来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电动推进器,2000型的发展就此终结。7)200系列

8)双制式
特殊用途相机及最新35毫米双制式相机 哈苏的配套镜头中,虽拥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两只微距镜头,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于是哈苏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画幅相机。 FlexBody的机身置有伸缩皮腔,适配镜头是哈苏原有的镜间叶式快门镜头(C、CF、CB、CFI、CFE),同时亦适配哈苏原有的配件。机身重量为1400克。对于哈苏相机的老客户,只要购置一台机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并能作15度的移轴,但移轴后,因镜头像场的不足,画面像质难保(主要是边缘与中心相去甚远)。于是,哈苏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机的改进型ArcBody,配用4×5寸像场的罗敦斯得镜头,解决了这个难题。ArcBody的机身能适配哈苏后背及取景器,但前机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镜头不能装上ArcBody。 ArcBody适配的镜头均设有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1/500秒及B门、T门。镜头上固定有一根坚固的红色快门线。配合哈苏PME90后,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内测光功能。与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轴后,仍拥有出色的像质,但非兼容哈苏原有的配套镜头,使其适用范围大打折扣,成为更“专业”的特殊用途相机。 哈苏的宽幅双制式相机Xpen,于1998年科隆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推出,是哈苏首台35毫米旁轴相机,很快在专业市场上再次引起轰动。笔者曾撰写《双制式相机新概念》一文介绍这款相机,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历经半个世纪的演绎,哈苏相机终于形成上述的几大系列。至今仍在生产的尚有以下几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广角、特殊用途及宽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苏尚有两台从事测量摄影的相机:哈苏MKWE和MK70。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发展壮大。9)Lunar系列
2013年6月,哈苏进一步拓展产品类型,呈献「Lunar」系列──集先进科技、意大利设计与极致奢华于一身的消费型相机。 [4]

10)哈苏H系列相机
哈苏H系统相机配备一系列专业镜头并经过独家改良,被公认为是市场上最全面的数码相机系统。此外,哈苏也是首个将中画幅相机系统与先进的CMOS传感器融为一体的先驱者。2016年哈苏公司发布了H6D相机,配备了全新的电子系统,也展现了首屈一指的画质及精湛工艺。
11)哈苏X系列相机
承袭了哈苏标志性的设计风格,X1D-50c将斯堪的维亚的感性与绝佳的性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不仅符合人体工学而且精致轻巧,加上哈苏相机素来闻名的卓越光学品质,X1D-50c将为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使用体验,轻松胜任绝大部分的拍摄需求。
哈苏镜头
微距镜头
对于专业摄影来说,微距镜头是近距摄影时最理想的器材。由于微距镜头是专为近距摄影设计,因此这类镜头均针对放大倍率而进行最大限度的光学像差校正,在畸变和像差方面比普通镜头控制更好,容易配合机身实现各种自动曝光功能。提到哈苏微距镜头,很多人会马上想到大名鼎鼎的Zeiss Makro-Planar CF f4/120mm微距镜头,其实哈苏的第一款微距镜头是Zeiss S-Planar C f5.6/120mm,跟很多哈苏C镜一样具有黑白两款,与后期生产的CF镜的最大区别是像物比达到了1:2,滤镜采用哈苏Φ50mm卡口。 从CF开始,Zeiss先后为哈苏生产了CF、CFi和CFE三款f4/120mm微距镜头。由于这支镜头的像物比只有1:4.5,按照公认1:10到1:1为近距离特写标准,只能算作近摄调焦镜头。该款镜头之所以被冠以微距(Makro)之名,是因为它适合近距离拍摄,用作人像和风光也很出色,较大的光圈设计可避免因镜头伸长而失光影响对焦,影像经适度校正,中心至边角的素质达到最高,尤其是拍摄平面图像,可提供较高的反差度和锐利度。镜头为4组6片,镜间快门两边成对称安排,近距离拍摄时最能表现该头超卓之处。这段时间拍摄距离0.8米,放大比率为1:4.5,接上哈苏增距环32E后可增至1:2,是一支极佳的微距摄影镜头。三款微距镜头中,CFi和CFE在结构、体积和重量上与CF完全一致。CFi在CF的基础上改进了快门和镜片材料,镜筒内部采用植绒进行消光处理,镜口采用工程塑料防止磨损露白。镜头调焦环从0.8米至无限远需转动3/4圈,其中0.8至3米转动1/2圈。CFE在CFi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触点。CF和CFi镜头已经先后停产,当前只有CFE镜头仍在生产销售。 哈苏f4/120mm镜头专为微距摄影而作,方便快捷,在全开光圈下仍可确保影像素质高超、曝光均匀,又可作其它用途。主要不足是最大像物比只有1:4.5,普通单朵花卉不能充满画面,相对于135相机的微距镜头应用范围不够,最大相对孔径较小,体积和重量较大。 新款哈苏近摄皮腔和配套CF f5.6/135mm近摄镜头伸缩腔
镜头连动伸缩腔是连接机身与镜头之间的专用附件,一端接机身的镜头卡口,另一端连接摄影镜头,其作用是延伸机身与镜头之间的像距,以获得更高连续可调的微距放大倍率。镜头连动伸缩腔曝光补偿量的计算方法可参考后面近摄接圈部分的相关内容。 哈苏生产的伸缩皮腔比较早,早期皮腔用钢及铝合金制成,褶腔部分采用柔软皮革,伸缩范围53.5—202毫米,配有双重快门开关线,可以同时释放机身和镜头快门,皮腔与镜头结合处设有镜头快门板手,机身上弦后需要单独为镜头上快门,使用不太方便。这个时期为近摄伸缩皮腔配套的专用镜头是Zeiss S-Planar f5.6/135mm,与后期生产的镜头一样,该头只能在伸缩皮腔上使用,对焦范围从53.5毫米至无限远,滤镜采用哈苏Φ50mm卡口。 新款镜头连动伸缩腔采用单轨结构,相对老款进行了多项改进,特别是通过导轨上的传动机构,皮腔能够实现与镜头联动,可以同时给机身和镜头上弦,省去了双头快门线,所有操作与镜头直接安装在机身上完全一样,导轨下部设有快速耦合接座板,方便与三脚架快速耦合接座S的连接,并可在导轨上前后移动,便于机身整体进行精确调整。 新款Zeiss Makro-Planar CF f5.6/135mm微距镜头与前一代产品一样,不能直接安装于任何哈苏机身,本身没有对焦环,需要配合连动伸缩腔使用。皮腔在最长伸展距离202毫米时,可以拍摄实物原大1:1的比率,在最短伸展距离63.5毫米时,可以拍摄无限远的影象。适用于所有种类的近摄以及纪实、自然和科学摄影。当503CW+伸缩皮腔+CF f5.6/135mm在皮腔最短63.5毫米拍摄时,画幅大小与CFE f2.8/80mm+32E接近;在120毫米拍摄时像物比接近1:2,取景屏开始变暗,上部出现遮挡现象。伸缩皮腔
哈苏镜头连动伸缩腔也可以配用其它镜头,这时还要依靠伸缩皮腔调焦,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作用不大。伸缩皮腔+80mm标头,在皮腔最短63.5mm时的对焦范围是31.5—32厘米,在皮腔中段120mm时的对焦范围是33.5—34厘米,在皮腔最大202mm时的对焦范围是39.5¬—40厘米,这时镜头至物体距离只有6厘米,拍摄物体最大边长为2厘米,实际像物比达到了2.8:1,由于无法使用遮光罩,实际使用意义不大。伸缩皮腔+Makro-CF f4/120mm微距镜头时,在皮腔最短63.5mm时的对焦范围是48.5—52.5厘米,在皮腔中段120mm时的对焦范围是47.5—48.5厘米,在皮腔最大202mm时的对焦范围是51—52.5厘米,这时镜头至物体距离是13厘米,拍摄物体最大边长为2.8厘米,实际像物比为2:1。伸缩皮腔+微距镜头的最大优势在于确保放大倍率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调焦距离,野外拍摄非常实用。这是伸缩皮腔+Makro-CF f4/120mm微距镜头在各焦段的对比成像。近摄增距接环
近摄增距接环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与近摄皮腔基本一致,其原理也是接在镜头与机身之间,延伸它们之间的距离,由于像距增加,最终可以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主要区别是近摄皮腔的放大倍率连续可调,近摄接环的放大倍率是固定或整级调节的。其放大倍率根据所用镜头焦距以及接环延伸长度的不同而不同,镜头焦距越短,接环延伸长度越长,组合后的放大倍率就越高。哈苏厂家不建议增距接环用在60mm以下镜头。 哈苏先后生产过两代近摄接环,在C镜时期生产了40363 Extension tube 10、40541 Extension tube 16、40010 Extension tube 21、40568 Extension tube 32和40029 Extension tube 55等5只近摄接环,二手有时可以见到。这些接环由铝合金制成,表面经过阳极氧化为黑色,采用Φ50mm哈苏标准插刀式接口,传动装置能够配合机身完成镜头快门上弦和释放。老款近摄接圈连接80mm标头的对焦范围和物象比率如下:80mm镜头+近摄增距环10的对焦范围为81.2—52厘米,像物比率为1:8;80mm镜头+近摄增距环21的对焦范围为40—48.5厘米,像物比率为1:3.8;80mm镜头+近摄增距环55的对焦范围为31.9—32.8厘米,像物比率为1:1.45 苏后期生产了近摄增距环8、近摄增距环16E、近摄增距环32E和近摄增距环56E等4支近摄增距环,采用新的哈苏Φ60mm标准插刀式接口。因体积问题,近摄接圈8不能直接安装在200或2000系列机身上,并且由于没有数码资料接点,安装在FE/CFE镜头或E型增距镜之间时,数码资料显示将中断。其它16E、32E和56E设有数码资料接点,可以用在所有哈苏机身上,内置数码资料接点可以传送镜头资料给202FA、203FE和205FCC机身使用。新款近摄接圈连接80mm标头拍摄物体边长和像物比率如下: 80mm镜头+16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170毫米,像物比率为1:5 80mm镜头+32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102毫米,像物比率为1:2.5 80mm镜头+56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62毫米,像物比率为1:1.42 80mm镜头+16E+32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74毫米,像物比率为1:1.66 80mm镜头+16E+56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51毫米,像物比率为1:1.11 80mm镜头+32E+56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43毫米,像物比率为0.91:1 80mm镜头+16E+32E+56E近摄接圈拍摄物体边长尺寸是37毫米,像物比率为0.77:1H系列镜头
HCD 系列镜头的功能等同或由于传统 Hasselblad/Zeiss 镜头,甚至像代表性的CF 3.5/100 与 CF 5.6/250 SA 这两个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最适合专业摄影师的最佳镜头也无法比拟。 哈苏 HCD 4.8/24mm,HCD 4/28mm,HC 3.5/35mm,HC 3.5/50-II,HC 2.8/80mm,以及HC 2.2/100mm 镜头展示。100mm 是一款超快速的镜头,特别适用于低光源环境或需要使用较高速快门的动态摄影。 哈苏 HC Macro 4/120-II,HC 3.2/150N,HC 4/210mm 以及 HC 4.5/300mm 镜头展示。300mm 是 HC 系列中焦距最长的镜头;自动对焦反应速度快,适合特定的运动摄影以及野生动物摄影,即使广角端也有超高的品质呈现,因此也相当适合需要模糊散景的时尚界摄影师选用。
X系列镜头
XCD系列镜头是当前市场拥有优秀光学素质的镜头。这些镜头都是在瑞典设计,通过一系列极其严谨的研发、测试和生产工序来开发,以确保能够满足高端的无反摄影和高解像度的传感器使用的要求。 哈苏 XCD 3.5/30mm,XCD 3.5/45mm,XCD 3.5/90mm以及XCD 3.5/120mm Macro 镜头展示。30mm镜头是提供X1D相机镜头群中角度最广的镜头,提供相当于36×24mm画幅24mm广角镜头的视野,是一支极为适合拍摄风景、纪实和旅游的镜头。
大事记
1841 - 第一家哈苏商行(F.W. Hasselblad & Co.)在瑞典哥德堡成立 1888 - 哈苏作为柯达在瑞典的唯一代理商,进口销售柯达产品 1906 - 维克多·哈苏先生(Victor Hasselblad)出生,并被指定为家族产业继承人 1908 - 哈苏家族组建了独立的摄影公司Hasselblad's Fotografiska AB 1935 - 维克多·哈苏先生出版《候鸟的足迹》(Migratory Bird Passages) 1937 - 维克多·哈苏先生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维克多摄影 (Victor Foto) 1940 - 第一台哈苏军用相机 HK-7 问世 1941 - 1945 与瑞典军方密切合作,提供大量相机器材 1948 - 第一台民用相机哈苏 1600F 推出 1957 - 哈苏推出革命性产品 500C 1962 - NASA 携哈苏相机进入太空 1969 -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用哈苏相机记录了登月的历史性时刻 1985 - 哈苏建立电子影像子公司,用于开发、生产和销售数码影像系统 2002 – 哈苏推出新一代 H 系统,成为数码影像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相机。 2016 – 哈苏推出 1 亿像素中画幅相机 H6D-100c,推出全球首台中画幅无反相机 X1D-50c 2016 - 哈苏 75 周年纪念,同年推出无反中画幅相机 X1D 限量版 4116 2018 - 哈苏推出 4 亿像素 Multi-Shot 中画幅单反数码相机 H6D-400c MS登上太空



3.返回顶部 |
4.返回顶部 |
5.返回顶部 |
6.返回顶部 |
![]() |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