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团队作业答辩总结与反思-待就业六人组

经过总结和反思,在第四次团队存在如下问题:

1.类图与实际系统情况不匹配,如推荐算法、简历模板、面试技巧等方面没有在类图上体现。

2.分工明确,但各部分完成度参差不齐,在对每个人分工成果进行整合时,缺少审核,导致地第四次作业报告某些部分质量参差不齐。

3.缺少管理员端。

4.答辩准备不充分,并没有把整个编写需求说明书的过程和内容,较好的体现在现场答辩上,如我们在需求说明书中分析了性能需求,但是在现场答辩的时候,并未提及。

5.算法设计不合理,每一次查询的时候,不能都使用算法去对全部数据进行匹配,需考虑系统数据量大时,如何快速的进行匹配推荐。

6.团队贡献度占比计算规则依然不合理。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改进:

1.在OOD阶段,我们对OOA阶段的用例重新梳理,增加了管理员和智能推送平台这两个参与者,并抽象出八大类图。如下图所示。

智能推送平台用例图:
团队第四次作业答辩——反思与总结 随笔 第1张

SRE实战 互联网时代守护先锋,助力企业售后服务体系运筹帷幄!一键直达领取阿里云限量特价优惠。

管理员用例图:
团队第四次作业答辩——反思与总结 随笔 第2张

改进后的类图:
请移步第五次作业观看:设计类图

2.对团队贡献度计算规则进行调整,每个人提交完成每次作业的所用时间,组长在审核每个组员完成部分时,给出每个组员在各自任务的完成度。设每个人的用时为H,团队总用时为S,每个人的完成度为P(≤1)。

每个人的基础贡献度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贡献度=P*(H/S)。

然后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积极性,对审核时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修改,对基础贡献度上下浮动,使得团队贡献度之和为1.

3.根据答辩时,汪老师和助教们的建议,我们对推荐算法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全新的算法采用基于内容的推技术: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附:每个人前四次作业的个人总结: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SRE实战
拒绝背锅 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