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模型(Generative)和判别模型(Discriminative)
https://www.cnblogs.com/realkate1/p/5683939.html
生成模型(Generative)和判别模型(Discriminative)
- 引言
在监督学习中,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合于不同条件的学习问题。
SRE实战 互联网时代守护先锋,助力企业售后服务体系运筹帷幄!一键直达领取阿里云限量特价优惠。GM特点:生成方法学习联合分布P(X,Y),所以就可以从统计的角度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能够反映同类数据本身的相似度。但它不关心到底划分各类的那个分类边界在哪[2]。生成方法可以原出联合概率分布分布P(X,Y),而判别方法不能。生成方法的学习收敛速度更快,即当样本容量增加的时候,学到的模型可以更快的收敛于真实模型,当存在隐变量时,仍可以用生成方法学习。此时判别方法就不能用[1]。
DM特点:判别方法直接学习的是决策函数Y=f(X)或者条件概率分布P(Y|X),不能反映训练数据本身的特性。但它寻找不同类别之间的最优分类面,反映的是异类数据之间的差异[2]。直接面对预测,往往学习的准确率更高。由于直接学习P(Y|X)或f(X),可以对数据进行各种程度上的抽象、定义特征并使用特征,因此可以简化学习问题[1]。
pluskid的主要是通过朴树贝叶斯和逻辑回归进行GM和DM的对比[3],讲的感觉有点深,能力即知识点有限,很多看不懂。但是里面的对比感觉还是有道理的。他说,Naive Bayes 需要同时对输入X和输出Y进行建模,得到联合分布P(X,Y),因此是生成模型。由于X是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建模起来很痛苦,于是 Naive Bayes 不得不做了很强的假设,从此一辈子戴上了 “Naive” 的帽子。一般来说,DM 比 GM 看起来更诱人一些,特别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分类的时候,DM 直接建模 P(Y|X)进行分类,而 GM 则先建模P(X,Y)然后再通过该模型计算P(Y|X)进行分类。首先P(X,Y)的估计本身会很困难,需要的计算量和训练数据量都会非常巨大,像 Naive Bayes 那样为了使得模型复杂度被控制在可以处理的范围内就不得不做了非常强的假设。如果X严重违背了独立性假设的话,Naive Bayes 的性能有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分析句子的语法树的时候,为了提高性能通常会使用一些冗余度和相关性非常高的特征,这个时候如果使用独立性假设很强的 GM 来处理,效果就不好,但如果不做很强的独立性假设,模型的复杂度又会指数级别增长,很快就无法处理了。
5. 形象的例子
任务是识别一个语音属于哪种语言。例如对面一个人走过来,和你说了一句话,你需要识别出她说的到底是汉语、英语还是法语等。那么你可以有两种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1、学习每一种语言,你花了大量精力把汉语、英语和法语等都学会了,我指的学会是你知道什么样的语音对应什么样的语言。然后再有人过来对你哄,你就可以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语音。这就是GM。
2、不去学习每一种语言,你只学习这些语言模型之间的差别,然后再分类。意思是指我学会了汉语和英语等语言的发音是有差别的,我学会这种差别就好了。这就是DM。[2]
对于跟踪算法,生成模型:一般是学习一个代表目标的模型,然后通过它去搜索图像区域,然后最小化重构误差。类似于生成模型描述一个目标,然后就是模式匹配了,在图像中找到和这个模型最匹配的区域,就是目标了。判别模型:将跟踪问题看成一个二分类问题,然后找到目标和背景的决策边界。它不管目标是怎么描述的,那只要知道目标和背景的差别在哪,然后你给一个图像,它看它处于边界的那一边,就归为哪一类。
[1] 李航,《统计学习方法》,第1章,1.7节 [2] ZouXY,《 生成模型与判别模型》,第3节、第5节 [3] Freemind, 《 Discriminative Modeling vs Generative Modeling》 [4] 《 判别模型、生成模型与朴素贝叶斯方法》
